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元曲<曲牌名>是什麼意思


問題


A曲的旋律B曲的內容C曲的押韻D曲的裝飾請各位大大們解答一下八!


最佳解答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元曲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而無曲詞。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範的作用。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http://learning.sohu.com/20060403/n242568754.shtml


其他答案


A曲的旋律依曲牌填詞,【我是一粒銅豌豆】七個字,增加了襯字變成【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共二十三字,增加了十六個襯字。元曲的作曲家在作曲時除了須依照曲牌的規定填入合於曲牌的正文,曲牌有嚴謹的規定其韻、字數等等。作曲家可以依需要在正文的句首、句中加入不拘音律的襯字,增加襯字,突破了詞的字數限制,襯字可以使曲文更加生動,準確,隨著旋律的往返自由,詞與樂因字數的配合得宜,讓曲詞口語化、通俗化、活潑、有趣、而達到作者作曲的特殊效果,(主要是再散套,散曲中)。元曲的曲牌規定是是很嚴謹的,因此襯字也可以讓作曲家得到作曲時的補償,這裡所說的襯字,就是指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但依照規律襯字不得添家在句尾。襯字在元曲中大多在套數中使用,小令中很少使用的。例如關漢卿《不服老》套數,〔黃鍾尾〕一曲,把【我是一粒銅豌豆】七字,增襯成【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增加了十六個襯字。使得曲文更豪放而顯得潑辣有勁,把「銅豌豆」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參考資料:http://www.literature.idv.tw/data/view.asp?articleid=20040512002809&Discuss=discuss&Page=2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705000012KK14072

68BC9A39158763AE
arrow
arrow

    dmcvvb+vdbgc5b6oax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